从大亚湾核电站的“入门”到红沿河核电站确立核电技能自主品牌,我国核电自主创新之路并不容易。
岭澳核电站一期以大亚湾核电站为参考,采用“翻版加改进”的技能计划,实施了52项严重技能改进。到2005年12月开工建设岭澳核电站二期时,国家已将它列为国家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,提出了工程建设中完成自主设计、自主制造、自主建设、自主运营,设备国产化率1号机组不低于50%,2号机组不低于70%的目标。
而根据公开资料显现,红沿河核电站设备国产化比例将在岭澳二期二号机组70%的基础上进一步进步,其中关键设备国产化比例不低于85%;一、二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为70%,三、四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为80%,且要建成安全、质量、进展、投资、技能、环境等6大操控目标总体优于岭澳核电站二期的核电项目。
事实上,就在红沿河核电站开工建设的前夕,国家发改委于7月下旬在大连召开了核电配备国产化会议,主题是希望通过红沿河核电站的建设,大力推进核电配备国产化。
会议上传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——以红沿河站开工建设为契机,进一步深化设备国产化工作。对此,红沿河核电站的主要建设方中广核集团有关人士表明,将要点捉住关键设备和对产业有股动作用的核电设备国产化,促进国内企业参加核电配备国产化进程,把握关键设备核心技能。 |